華梵佛學研究所簡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中印文化哲理之融合,表現在中國佛教二千年之融攝交光;際茲季世,道喪民敝,社會失相生之道,人類有自損之虞;釋子興學,教觀並弘,淨化心靈,培養悲智,此乃華梵佛學研究所創立之宗旨。
 
華梵佛學研究所標示牌82年12月22日
        導師獨照
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創辦人 曉雲導師於未披剃時,即已擔任佛學院資深教席,深感佛門教育為當務之急;自依止佛門,決心從事佛教教育、文化工作,為興學育材而奉獻。民國五十六年,應文化學院禮聘而自香港來台講學,至民國九十三年圓寂,先後手創僧俗教育機構有三,華梵佛學研究所居承先啟後之中堅地位,先有民國五十九年,所創立叢林教育的蓮華學佛園;後有民國七十九年社會教育之華梵大學,圓成二部並進之僧俗教育大願。
        佛研所環境
上圖-佛研所環境


上圖-華研所上課--導師為同學開示

華研所上課--永明寺-般若初傳期78.4.2
上圖- 華研所上課--永明寺-般若初傳期78.4.2
          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民國六十九年,由於蓮園辦學已有十年基礎,四方蓮子之秀異者,仍有深造需求;曉雲導師也希望弟子輩久鍊成鋼,以作為日後推展佛教教育之中流砥柱;此外,景仰蓮園學風之望門生亦復不少,此為創所因緣。民國六十七年,華梵佛學研究所創立;六十九年九月廿六日經教育部核准登記,成為國內第一所宗教學術研究機構,為培養學行兼修之佛教儲備師資,奈因學額無多,故嚴格考錄,悉心訓導。本所宗旨在法脈參修,紹續華梵文化思想;因此特重禪教並重、培養戒德相彰之佛教專才,教學施設特重:

壹、道務方面有三:
1.教觀並重、禪教融通。經藏禪中之修禪旨要、天台旨歸三經一論。
2.止觀禪行、定慧均等。大乘止觀、六妙門及摩訶止觀等,頓漸調柔般若禪。
3.禪戒熏修、禪戒相彰。莊嚴律儀,淨化禪心。
貳、教務方面有五:
1.覺之教育─慧命開拓,教學原理以人為出發點。
2.教學課程─一般佛學義理之外,亦重禪詩、禪畫研究,以及般若思想、佛教藝術、佛教文學等;指導大乘方等、阿含經、高僧聖行等追說、追泯之圓頓法門。
3.研究專題─淨土與禪學、叢林禪風、園林思想與現代經變圖;菩薩行門、勞動教育以及佛論中自然文學等。
4.實務方面―設有原泉出版社,出版師生、研究員論著;編輯發行雜誌月刊,報導華梵學園及佛教界訊息。推展國內外佛教學術文化活動,重視禪行修攝,振拔佛教悲智精神,建立優良學風與軌範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秉持「教觀並重、解行合一」,亦即禪行研究與生活服務並重;在創辦人 曉雲導師領導之下,師生努力研究,同時參與各項學術文化活動,發行《原泉》雜誌,編輯出版《華梵學報》、《天台學報》及「佛教教育原理」叢書等工作;同時重視禪行修攝,並協助舉辦「清涼藝展」,每年以書畫紀念佛陀聖誕,積極研究現代佛教教育、佛教禪林教化與社會教育之推展,以期因緣配合,發展為理想之現代佛教教育;基於此一理念,重視修行甚於研究,所以研究生並不以獲得學位為目標,而是專心致志於「覺之教育」理念的落實,此一理念更延伸為華梵大學的教育宗旨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民國六十九年,華研所創始於陽明山永明寺內,後承慈心法師捐贈光明山土地,興建「華宇梵宮」,作為所址使用一時;隨著華梵大學創校,華研所遷移至大崙天台山,暫以文學院所在之薈萃一樓為所址;民國八十九年,荷承福住建設公司簡德耀董事長,發心捐造華梵樓贈呈師父;師父慈悲指定作為華梵佛學研究所,隨著師父蹟歷三山,華研所發展也經歷此三處所。華梵大學創建,研究生躬逢其盛,曾參與基金籌募,例如為籌措文物館建設經費,邀集百名書畫藝術家舉辦義賣,堪稱師父實現教育理想的有力護法。
 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創辦人 曉雲導師駐世時,因為籌建華梵大學投注極大心力,所以往後數年間,並未對外公開招生,研究生多半來自蓮華學佛園專科班畢業者;2001年,師父身體微恙;翌年起,所務即由甫自美國學成歸來的弟子仁朗法師繼任;導師圓寂之後,更由於人力、資源支配等人為因素,致使所務推動呈現困頓,課程資源方便藉重華梵大學相關系、所;研究生雖肩負諸多道務,仍能勉力承擔,陸續完成所訂課業之修習。如今華梵佛學研究所成立三十餘年,雖人人樂觀其有成;然以資源受限,唯願因緣合和,諸佛加被,使 曉公導師此修行重於研究的教育理念,亦即華研所優良學風得以再見發揚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