願行成就


 
一、讓行為說明一切

       
「你莫要說什麼,就讓你的行為來說明一切!」這是華梵之母曉雲法師經常用來警惕弟子的 一句話。法師中年出家,發願終身不當住持、不蓋廟、不濫收徒眾,一心以弘揚佛陀「覺之教育」為職志,從民國廿二年於香港聖保祿中學初執教鞭,到今日為石碇 大崙山華梵大學創辦人,在跨越一甲子的教育生涯中,曉雲法師始終秉持「一以貫之」與「凡事豫則立」的行事風範,無論遭遇任何險阻挫難,總是銘記恩師倓虛大 師「向上一著」的遺訓,以悲心、願力與「等視無差別」的般若智照,發揮超乎尋常的毅力與行持,一心朝向既定目標昂首奮進。
 
二、世世常行菩薩道

        
曉雲法師認為能度眾生苦,自己又得大智慧,也得到快樂,這就是菩薩的精神;既是菩薩就要有大心、大量、大行、大願,也就是「眾生歡喜我就歡喜;眾生有病我有病」的胸懷。

        
在一次冬季禪七中,法師以主七和尚身份,訓勉蓮園、華研所師生以及信眾:「學佛首重堅 固道心、鍛鍊心力,更要加緊功行,以大無畏的精神,為開拓人生無限光景而層層轉進!」同時提醒大眾,應當效法學習佛陀化度眾生的悲願情懷,切莫忘記「且向 有人行處行」,自動承擔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的菩薩道。
 
三、堅定不移的信念

        
曉雲法師曾說:「沒有苦、困,藝術家是創作不出好作品的。」因此華梵大學被法師視為此生中最大手筆的一幅創作;如果以藝 術家創作藝術品的過程來看,創作華梵大學不只是藝術,而且還是非常艱辛的創作,所以曉雲法師說:「在華梵的創作過程中,我所抱持的是不畏一切憂悲困苦與艱 難的工作信念。」
 
         法 師對既定目標的「堅持」有目共睹,而其負責認真的行事態度,更非常人所能企及,她說:「這一生做不完,下一生我還要再來!」足見她是以行動來驗證自己所發 的宏願;並且一旦決定要做的工作,則無論如何艱難也絕不間斷,她常說:「做有意義的事情,要好像放炮仗一樣,不要只是砰的一聲就完了,要繼續不斷的發出 砰、砰、砰的聲音。」法師所抱持的堅定信念,誠為現代人的精神指標。
 
四、藝通乎道道與藝合
 

         集宗教家、藝術家與教育家美譽,獲贈行政院文化獎的曉雲法師,她的志業與思想體系緊密結合,從詩情禪意當中,不難看出她人生宏遠的境界。法師將自己七十年 來繪畫生涯區分為四個階段:第一階段是學畫早期,當時感到「筆不聽自己的話」,畫不出自己的構想,字也寫不好,所以曾經用藤枝在地上練字十多年;第二階段 是二十六歲到三十歲當中四年,因中日戰爭,經粵西、桂林,由黔入川,將中國山水表現於畫中;第三階段為四十歲前後的環宇周行期,赴印度及歐美各國創作,感 到「手已經會聽自己的話了」;四十五歲結束環宇周行後,回到香港正式出家,將多年的宗教情感化為實際行動,開始了第四階段。一面興學,一方面體悟到「自己 已不計較畫得好不好,只覺得是在用畫將意念表達出來而已」。
 
         華梵大學文物館正中央,掛著一幅「雪藏之家」大畫,這是法師未出家前,深入青康藏高原的畫作。據說大吉嶺山頭上的雪,每年只有一天會融化,當時為了等待那 一天的到來,她強忍著零下二十幾度冰冷澈骨的酷寒,耗時數月,才成就了這幅曠世奇作,由此可見,她將堅強的意念,淋漓盡致的展現於畫作之中。
 
五、勇於磨練乃創作之磐石

         曉雲法師的畫名聞世界,她曾遊學印度,所以繪畫風格深受印度泰戈爾大學一些作風的影響,形成獨特的一面;另外,有些畫是當她遊學歐洲時,所攝取的構想而描 寫成的,但最令人仰慕的還是她的禪畫。曉雲法師回顧自己一生的繪畫歷程,她說:「一個人若是真想創作,必須經過一番磨練。」她認為習畫必須讀書,習畫的構 圖,高劍父老師曾告以「十年後方可漸得心手相應」,而法師卻以修禪而得活筆,以旅遊世界各地而助揮毫之膽識,以觀摩博物館珍藏古畫來開拓意境,可見畫藝和 禪心之相通,從晚年法師所作的禪畫,可以看出那是代表著人生旅程,經多層歷練後所登上的高峰。前行政院劉兆玄副院長,在參觀曉雲法師的畫展以後表示,他在 畫中見到了「美、緣份與慈悲」;更進一步地說,曉雲法師的創作孕育了「江上清風、山間明月」的詩情與禪意。
 
         目前最讓她憂心的是,社會亂象與教育的偏差,致使年青人彷彿失去了生命的方向,因此,她興辦教育,一心強調佛理倫常與文化藝術的推動,原因就在於藝術、文化能洗滌人心避免犯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